跟骨骨折是最常見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約75%為關節內骨折,20%~45%伴有跟骰關節損傷。因跟骨及周圍解剖結構復雜,損傷機制復雜,多為粉碎骨折,加上局部軟組織覆蓋質量差,故治療困難,且后遺癥多,預后較差,致殘率高達30%。經跟距反彈固定器為醫用不銹鋼材料制成的長柱體,內有供鋼針滑動的十字槽。用其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利用手法,經跟距穿針撬撥使骨折復位,斯氏針反彈固定,可有效控制骨折再移位,同時對抗跟腱對跟骨的牽拉作用,固定后即可活動,體現了中醫骨傷科“動靜結合,筋骨并重”的原則。
診斷標準
選擇跟骨關節內骨折:骨折波及跟骨后關節面。
骨折分型及依據:①舌狀骨折:跟骨骨折線經跟骨后關節面向后方走行,由跟骨結節后緣穿出;②關節壓縮型骨折:跟骨骨折線經跟骨后關節面向后上方走行,由跟骨結節上緣穿出。
適應證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年齡>18歲或跟骨骨骺已閉合的新鮮閉合性跟骨關節內骨折,尤其適合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
禁忌證
1.陳舊性骨折。
2.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糖尿病及精神病患者。
3.合并嚴重顱腦損傷者。
4.足跟部皮膚損傷,不適合用鋼針撬撥、外固定器固定的病人。
技術操作方法
1.術前準備
術前必須拍攝跟骨的側軸位X線片,必要時加行CT檢查,明確骨折分型及病理病變情況,制定治療計劃,具體操作程序及要解決的問題。
2.器械準備
經跟距反彈固定器為醫用不銹鋼材料制成1.6厘米×1.6厘米×10厘米的長柱體,內有鋼針滑動的十字槽。針鎖3個,直徑3.5毫米~4毫米斯氏針2~3枚。
經皮鉗為不銹鋼制作,與內固定材料鋼板的材質相同。跟骨反彈器和經皮鉗由河南省洛正醫療器械廠生產。
詳細操作步驟
1.操作方法
麻醉:采用神經阻滯麻醉。
體位:患側在上側臥于透視臺上,健肢屈髖屈膝各90°,患肢屈膝45°,以使小腿三頭肌保持松弛。常規消毒鋪巾。
2.復位固定方法
舌狀骨折:在跟骨結節后緣中上1/3交界處用尖刀切縱形約0.4厘米小口。在C型臂電視X線機監視下,用1枚直徑4毫米斯氏針,自跟骨結節沿跟骨縱軸方向向下約20°夾角向前下方鉆入至骨折線處。術者一手四指及手掌置于患足背部,拇指置足底中部,握足前部跖屈;另一手四指持斯氏針近跟結節部,拇指亦置足底,斯氏針向下撬撥恢復跟骨結節關節角,同時兩拇指向足背方向用力推頂恢復足弓高度,用力宜緩慢均勻,切禁粗暴,避免使原骨折加重,透視至復位滿意。助手運用中醫對擠手法,雙手掌擠壓跟骨內外側,回納外踝下突出的骨塊,糾正橫徑增寬。助手握足于中立位,術者在跟腱止點上5厘米~7厘米處,將第2枚斯氏針(直徑3.5毫米)經跟腱外側由后向前,沿距骨縱軸鉆入至距骨頸處。先將距骨軸位針固定于反彈固定器一端上,然后將跟骨軸位針置于反彈固定器十字槽內,反向加大兩針之夾角(兩針間皮膚無明顯張力),利用鋼針的反向彈性變化所產生的牽張力恢復Boehler’s角至正常。雙針固定后,有效控制了骨折的再移位,保持跟骨形態的最大恢復。若軸位向外成角、移位嚴重者,則采用3根針固定。跟骨軸位針應順其成角方向進入,一般為向外突起成角,助手兩拇指擠壓外踝下的跟骨隆起向內,同時兩手四指分別握住前足與針尾外旋矯正成角、移位;復位后不穩定者,再增加1枚斯氏針貫穿舌型骨塊至跟骨前部,交叉固定,防止再移位,第3枚斯氏針鉆入距骨內。包扎進針點,然后安裝反彈固定器固定。
關節壓縮型骨折:該類骨折除了常合并后距下關節面中心性壓陷與跟結節上移的骨折移位外,還多伴有跟骨縱軸短縮,軸位向外突起成角,以及側方錯位。整復前術者先用經皮鉗橫向夾持跟骨結節,然后令助手1握持小腿下段,助手2握持前足,助手3握持經皮鉗三方向行對抗牽引,經皮鉗牽引方向為Boehler’s角恢復后跟骨縱軸的方向,使跟結節向后下移動,恢復足弓弧度與跟骨縱軸長度,并且在握持經皮鉗牽引的同時,配合將經皮鉗向床面平行下壓的手法矯正側方錯位。若合并跟骨軸位向外成角,握持經皮鉗者在牽引下抬高經皮鉗尾部,變軸位成角為側方移位,然后下壓經皮鉗,縮小跟骨的橫徑寬度達到滿意復位。術者在足維持中立位下,自跟腱外側,跟骨壓陷關節面后側折線處進針,撬起塌陷關節面。若外側有塌陷的小關節面,經跟骨外側用斯氏針撬起壓陷的關節骨折塊,使之恢復正常高度。然后分別將2枚斯氏針鉆入跟、距骨內,跟骨軸位針在未越過骨折線前須向下撬壓后將針鉆入,以恢復Boehler’s角,同時支撐已復位的壓陷關節面。然后運用中醫對擠手法,雙手掌擠壓跟骨內外側,回納外踝下突出的骨塊,糾正跟骨橫徑增寬。祛除經皮鉗,包扎進針點,安裝反彈固定器固定。對于合并跟骨結節粉碎壓縮者,可用斯氏針向下撬撥復位,加針固定。
治療時間及療程
治療時間為跟骨骨折后2周內,足跟基本消腫。
療程:根據骨折愈合情況,外固定架固定6周左右,正復8周后患足部分負重,12周后完全負重。
注意事項
1.術前認真閱讀X線片、CT片,從冠狀面、矢狀面、橫斷面三維空間判定骨折移位情況,準確分型。明確進針方向、位置,病人要求和要達到的目的。
2.術前常規消毒斯氏針、經皮鉗,術中嚴格無菌操作,固定后注意兩針間皮膚之間的張力,防止張力過大,皮膚壞死。經跟距反彈固定器固定后,進針處應無菌包扎密閉,定期換藥。
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固定針松動:若跟骨粉碎嚴重,特別是跟骨前結節粉碎,可將跟骨斯氏針擊至骰骨固定。若固定后發現松動,骨塊移位,改用其他療法。
Boehler’s角糾正不佳:可加針撬撥復位固定。
跟骨跟距關節面有局部塌陷的處理:加針撬撥局部塌陷骨塊,跟骨外側橫行穿針固定其于載距突骨塊上,防止其再塌陷。
跟骨橫徑增寬:若復位后跟骨外側骨塊繼發外移,可手法擠壓回納骨塊后用“U”型石膏托(約20層石膏繃帶)固定,固定時應用手掌擠壓跟骨外側,塑出外踝外形,維持至石膏定形為止,石膏固定2周即可祛除,活動踝關節。
整復后處理
1.常規應用抗生素3~5天,針孔定期換藥。
2.整復后即可進行踝關節及前足活動,促進關節功能恢復,并可下床扶拐活動。
3.整復后1周內、6周左右拍X線片檢查骨折折復位及愈合情況。
4.康復期間注意檢查鎖釘有無松動,以免失去固定效果。D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適宜技術推廣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