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龍 甘肅省通渭縣中醫院
氣象皮膚過敏癥是指人體對氣象環境變化不適應而出現的皮膚損害,諸如輻射、氣壓、溫度、濕度、風向、風力、能見度、降水量、日照、太陽黑子、宇宙射線、量體運動等對皮膚損害而表現出的皮膚癥狀,如瘙癢、丘疹、皸裂、脫屑、色素脫失等。目前,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及人們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改變,氣象皮膚過敏患者門診就診人數日趨上升,筆者就門診及住院病歷統計發現:春季過敏性皮炎、夏季痤瘡、秋季濕疹、冬季皸裂的發病與二十四節氣變化密切相關,自擬調衛息風飲治療氣象皮膚過敏癥,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方藥組成及用法:荊芥10克,防風10克,柴胡18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棗5枚,黨參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胡麻仁15克,浮萍9克,烏梢蛇10克。每日1劑,頭遍文火煎10分鐘,二遍文火煎20分鐘,兩遍取藥汁300~400毫升,飯后一次溫服,食粥覆被取微汗。
功效:調衛和營,息風止癢。
方解:全方以柴胡桂枝湯調衛和營,荊芥、防風解表祛風,胡麻仁潤燥祛風,浮萍透表祛風,烏梢蛇止癢搜風。
病案舉例
案1癮疹(蕁麻疹)
劉某,女,28歲,2006年3月22日初診?;颊哂?年前春夏之季因汗出吹風后,全身出現泛發性境界清楚的白色風團,瘙癢劇烈,經抗過敏等治療后瘙癢及風團消失。然日后每遇風吹、日曬、寒冷等氣象環境變化刺激則風團、瘙癢癥狀復發,因苦于口服“息斯敏”、外涂“皮炎平軟膏”,僅能維持暫時療效,轉診中醫。癥見:全身散發性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白色風團,境界清楚,周身見明顯抓痕,瘙癢劇烈,每因過熱或過涼則癥狀加劇。察其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皮膚劃痕癥(+)。診為氣象過敏癥之癮疹,證屬營衛不和,風熱犯膚,治以調和營衛,息風止癢,方用調衛息風飲,2劑,水煎服。頭遍文火煎10分鐘,二遍文火煎20分鐘,兩遍取藥汁300~400毫升,飯后一次溫服,食粥覆被取微汗。
3月24日二診:患者服藥2劑后,瘙癢癥狀已除,風團消退,自覺夜間皮膚出汗后有刺癢感,舌質紅,少津,脈沉細,皮膚劃痕癥(+),此乃風邪未盡,營血不足,仍予調衛和營,養血息風,原方加當歸12克。5劑,煎服法如前。
3月29日三診:患者服藥后,風團瘙癢癥狀未見復發,夜間皮膚出汗后刺癢感消失,皮膚劃痕癥(-),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象和緩有力。為鞏固療效,原方稍作化裁服10劑,隨訪至今已有5年,未見復發。
按:癮疹(蕁麻疹)是由于皮膚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皮膚出現蒼白色或淡紅色的風團,具有瘙癢性的過敏性皮膚病,與氣象環境變化發病密切。中醫認為本病病機以風邪為主,兼夾寒熱為患,《諸病源候論》曰:“邪氣客于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癮疹。”臨床上有急性和慢性之分,風團從米粒到手掌大小不等,常突然發生,急性者發作一次或數次后經數天或2周左右而愈。慢性者常反復發作,可達數月數年,治愈棘手,一般抗組胺藥根治欠佳,筆者自擬調衛息風飲調營和衛,息風止癢,可標本兼治。10年來筆者用該方治療慢性蕁麻疹300余例,療效確切。
案2風瘙癢(皮膚瘙癢癥)
李某,男,55歲,2008年2月18日初診,患者周身皮膚瘙癢5年之久,每因風吹或日曬出汗后,即出現全身皮膚陣發性瘙癢,開始用抗過敏西藥有一定的療效,后因抗過敏藥物及皮質類固醇軟膏外涂無效,經病友介紹轉診中醫。癥見:全身散發性抓痕、血痂,陣發性瘙癢,風吹、日曬、出汗后加劇,伴見心悸、失眠、煩躁。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辨為風熱客膚,治以調營清熱,息風止癢,方用調衛息風飲加蒺藜10克,菊花20克。2劑,水煎服。頭遍文火煎10分鐘,二遍文火煎20分鐘,兩遍取藥汁300~400毫升,飯后一次溫服,食粥覆被取微汗。
2月20日二診:患者服藥2劑后,全身瘙癢,怕風,心悸,汗多,失眠,煩躁癥狀減輕。辨為營衛漸和,風邪趨散。效不更方,仍處以上方5劑,水煎服。
2月25日三診:患者除怕風、心悸癥狀外,諸癥消失。為鞏固療效,以調衛息風飲研細制為散劑,每日早晚2次,每次15克,用溫開水沖服,隨訪未見復發。
按:中醫風瘙癢相當于西醫皮膚瘙癢證,是指臨床無原發性皮膚損害而出現的以皮膚瘙癢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病,多見于中年人與老年人,冬春之季因風吹、寒冷刺激等氣象環境變化或衣物摩擦、情緒激動、飲酒、進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可誘發或加重。根據皮膚瘙癢的范圍及部位不同,分為全身性皮膚瘙癢癥與局限性瘙癢癥?!肚Ы鹨健穼︼L瘙癢的病因病機概括為:“癢癥不一,血虛皮膚燥癢干……婦人血虛,或通身癢,或面癢,如蟲行皮中?!惫P者認為,營衛不和是風瘙癢的根本病因,營血不足則衛氣不固而無力外護,是導致氣象過敏的客觀因素。治療當以調衛息風飲調營和衛治本,息風止癢治標,營衛和則瘙癢止。近年來筆者用該方治療風瘙癢患者400余例,療效確切。
案3濕瘡(濕疹)
張某,男,38歲,2011年3月16日初診,患者于去年秋季冒雨涉水后在臍、肘窩出現丘疹、滲液、瘙癢,夜間加劇,經抗組胺藥物口服并使用類固醇軟膏外涂后,時輕時重。因病灶逐漸蔓延至全身,轉診中醫,癥見:精神倦怠,肘窩、大腿內側對稱性丘疹、糜爛、滲液、結痂、抓痕,皮膚增厚,瘙癢劇烈。察其舌質邊有齒痕,苔薄白稍膩,脈浮。辨為營衛失和,風濕蘊膚,治當調營和衛,息風祛濕,方用調衛息風飲加蒺藜10克,薏苡仁50克,蒼術20克。5劑,水煎服。頭遍文火煎10分鐘,二遍文火煎20分鐘,兩遍取藥汁300~400毫升,飯后一次溫服,食粥覆被取微汗。
3月21日二診:患者精神好轉,糜爛與滲液消失,結痂好轉,瘙癢癥狀減輕,齒痕消失,膩苔已無,此濕邪已去,則專事調營和衛,息風止癢。上方去薏苡仁50克,蒼術20克,加薄荷10克。7劑,水煎服,煎服法如前。
3月28日三診:皮損及瘙癢癥狀消失,為鞏固療效,處以桂枝湯7劑善后。隨訪無瘙癢等癥狀復發。
按:濕疹的病因尚未明了,一般認為過敏體質是發病的主要原因,臨床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急性者經適當治療,可在1~2周治愈,若治療不當轉為慢性,病程可遷延數月甚至數年,是一種治療較為棘手的皮科疾患。中醫古籍對濕疹多以“風”命名,如“四彎風”、“腎囊風”,說明本病是一種以風邪為主,兼加濕熱,充與腠理,浸淫肌膚為患的皮膚病。筆者臨證治療此病,以調衛和營息風為主,輔以清熱利濕,取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