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鐵兵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此乃治療痰飲病之大法,對此治療原則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對此也有些淺薄的認識,希望與同道共同學習探討。
從痰飲病的形成角度來理解
清·鄒澍曰:“飲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調于肺,流行于三焦,濾于腎,出于皮毛,歸于膀胱”;“水者,節制于肺,輸引于脾,敷布于腎,通調于三焦、膀胱。”從中可以看出痰飲病的形成與肺、脾、腎、膀胱等多個臟器相關。內因肺脾腎三臟陽氣虛弱,三焦失于氣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風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濕地,寒濕浸漬,或食少飲多,思慮,勞倦過度。在內外因相互作用下致使脾運失司,飲邪停聚,流溢四處,波及五臟,上不能輸精以養肺,下不能助腎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調失職。此乃陽氣虛衰,飲邪停聚之本虛標實之證,治當溫陽以治本,化飲以除標,故當選“溫藥”補陽氣以治療。
從飲邪的病理特性角度來理解
飲為陰邪,輕則阻遏陽氣;重則傷人陽氣,質地清稀,易于停留人體局部;病機要點責之于脾;飲邪“得溫則行,得寒則聚”。飲為陰邪,遇寒則聚,遇陽則行,得溫則化。同時陰邪最易傷人陽氣,陽氣被傷則寒飲難于運行。反之,陽氣不虛,溫運正常,飲亦自除。所以,治療痰飲需借助于“溫藥”以振奮陽氣,開發腠理,通調水道。陽氣振奮,既可溫化飲邪,又可絕痰飲滋生之源。開發腠理,通調水道是疏通祛邪之要,使飲邪能從表從下分消而去。
從“溫藥”自身作用角度來理解
“溫藥”是指甘溫、苦溫、辛溫之品。甘溫藥物,能補、能和、能緩,以補脾腎之陽氣。針對“本虛”之脾腎陽不化氣,以達到溫陽化飲之目的。苦溫藥物,能燥濕、助陽化濕,以燥脾土。針對脾濕飲盛,可達到燥濕化飲,得溫則行之目的。辛溫藥物,能行、能散,以發越陽氣、開腠理、通水道。即通過發汗、利水作用的藥物,針對“標實”,給飲邪以出路,達到行散水濕的目的。
從運用“和之”的角度來理解
《說文解字》云:“和,相應也,從口,禾聲。”取其平和、調和之意。就是指用溫藥不可太過,亦非燥之、補之。即不可過于剛燥,以免傷正,不可專事溫補,以防礙邪,而應以“和”為原則,在溫補之中酌加行、消、開、導之品,遵《金匱要略方論本義》“言和之,則不可專事溫補,即有行消之品”之意。行者,行其氣也;消者,消其痰也;開者,開其陽也;導者,導飲邪從大小便出也。以達到溫補助陽,行水蠲飲之治療目的。
從具體治法選方角度來理解
溫陽化飲法 對于脾腎陽虛者,當分輕重,輕者選用澤瀉湯以利水補脾;重者選用苓桂術甘湯以溫陽蠲飲,健脾利水。下焦飲逆者,當選五苓散以化氣利水;飲積胃脘者,當選小半夏湯以溫胃散飲;飲邪較甚,眩悸者,當選小半夏加茯苓湯以導引下行;腎氣虛,氣化不行者,當選腎氣丸以溫腎蠲飲,化氣利水。
表里雙解法 對于內飲外寒的支飲、溢飲,當選小青龍湯以化飲解表;外寒內飲兼郁熱的溢飲,當選大青龍湯以發汗清熱除飲。
疏導腸胃法 對于狹義痰飲停聚成實者,當選己椒藶黃丸以前后分消,攻堅逐飲;支飲腹滿者,當選厚樸大黃湯以疏導腸胃,蕩滌實邪。
瀉水逐飲法 對于支飲不得息者,當選葶藶大棗瀉肺湯以瀉肺逐飲;狹義痰飲之留飲欲去者,當選甘遂半夏湯以急則治標,因勢利導;胸脅積飲,屬懸飲者,支飲久咳、邪盛正實者,皆可選十棗湯以攻下逐飲,祛飲止咳。
扶正祛飲法 對于支飲痞堅,虛實錯雜證,虛者當選木防己湯以補虛清熱,通陽利水;實者當選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以行水散結,消堅補虛。
從這五種具體治法的選方用藥看,大多選用“溫藥”以組成“溫方”祛除飲邪,其治療效果肯定,經受了歷史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