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玉 袁普衛 陜西中醫學院骨傷研究所
慢性筋骨痛證是骨傷科臨床常見的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患總稱,包括筋、骨慢性損傷所致的一系列疾病。
中藥外治法是將藥物涂于皮膚或黏膜上,直接發揮治療作用。適用于慢性筋骨痛證的主要外用類型有膏藥、搽擦藥、熏洗濕敷藥及熱熨藥。在慢性筋骨痛證治療中,主要采用熱敷、外洗二法,熱敷法采用自擬熱敷散,以食醋調之,取其散瘀解毒之功,適用于陰證;以蔥拌之,取其辛香散邪,再蒸熱后用布包好,熱敷患處,結合熨法,疏通腠理,適用于風寒濕痰凝滯于筋骨肌肉之證。外洗法自擬舒筋活絡洗劑,煎湯熏蒸及外洗,起舒筋活絡作用。
外治法的運用要進行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疾病及其病程,選擇不同的治法與方藥。還需根據病變部位選擇相應適宜而有效的外治法和劑型。這里主要介紹熱敷與外洗法的使用差別。
根據疾病選擇:外敷的熱敷散主要針對勞損和風濕痹癥以及退行性病變。在臨床應用中,對于肩周炎、腰肌勞損、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病(早期)等具有較好療效。外洗方舒筋活絡洗劑主要針對筋骨慢性損傷或急性損傷后期的康復治療,臨床用于跌打損傷處的腫脹、瘀斑、疼痛以及骨折后的腫痛、關節僵硬,還有各種關節炎、跟痛癥、風濕等。舒筋活絡洗劑熏洗治療,一方面通過其溫熱效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關節液的分泌,另一方面可通過活血化瘀、溫經散寒通絡作用緩解肌肉痙攣,再輔以持續被動的拔伸動作,對松解關節囊和韌帶的攣縮、擴大關節的活動度等有積極的作用。
根據部位選擇:熱敷散與舒筋活絡洗劑適用于機體不同部位的筋骨疼痛。對于病位較深的陳舊性損傷和慢性勞損如肩、背、腰、膝關節的慢性病變,可選擇熱敷法。用蒸熟的藥物在患處作熱敷,有溫筋散寒、祛風止痛作用。對于病位淺表的肌腱、肌肉筋膜附著較少的部位,如指、腕、踝、足等處選用洗劑,給予舒筋活絡洗劑,一次性將足量冷水加入藥中,再加入食醋300毫升同煎。煮沸20分鐘后,先熏蒸,后敷患處,有溫筋止痛、滑利關節的作用。另外,根據部位選擇敷、洗之法,也是考慮到應用的方便。
中藥外用在筋骨疼痛的治療中彰顯療效,其優點在于通過藥物外用,藥力透過皮膚、黏膜直達病所,既發揮療效,又減少了內服藥的毒副作用。但不同的外用劑型適應于不同病癥應區別對待。同時中藥外用因使用方法繁瑣嚴重影響其應用,尤其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故對外用劑型的改造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