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院
茵陳擅退黃疸眾所周知,《別錄》謂其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也進一步闡述其清熱利濕退黃之功。但茵陳尚有宣濕郁之功,善治濕溫病往往為世人所忽視。吳鞠通云:“茵陳宣濕郁而動生發之氣。”甘露消毒丹中即以茵陳宣濕郁,配合蔻仁、藿香、滑石、木通以化濕泄濁,配合連翹、黃芩以清熱解毒,清熱化濕治濕溫病。茵陳的宣濕郁作用在加減正氣散中也有體現。茵陳五苓散中茵陳更有開郁而清濕熱之功。
筆者在臨床應用茵陳,除用于濕熱黃疸外,也常治療濕阻中焦之無黃疸型肝炎、急慢性膽囊炎等癥,其熱重于濕用甘露消毒丹,若腑實配大黃,濕重于熱則用茵陳五苓散,重用茵陳為20~30g,意在宣濕郁以分解濕熱。臨證常配白蔻、谷芽等以和解中焦濕濁。
曾有鄰婦右上腹痛,邀余診治,訴腹痛一周伴發熱,查體溫38.3℃,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經縣醫院診斷為急性膽囊炎,輸液及服大柴胡湯加減后效不佳。診其脈滑數,舌苔黃膩,診為肝胃郁熱,中焦濕濁不化,即立方以三仁湯加茵陳30g,服藥三劑而愈。
陽春三月,茵陳破土而出,藥食俱佳,但其性涼,多食易苦寒敗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