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丸
《中國藥典》:保和丸
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陳皮50g 連翹50g 萊菔子(炒)50g 麥芽(炒)50g
本品為灰棕色至褐色的水丸,氣微香,味微酸、澀;或?yàn)樽厣梁稚拇竺弁瑁瑲馕⑾悖段⑺帷⑻稹?/p>
以上八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煉蜜125~155g制成大蜜丸,即得。
消食,導(dǎo)滯,和胃。用于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欲飲食。
口服,水丸一次6~9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小兒酌減。
大蜜丸每丸重9g
密封。
《丹溪心法》卷三:保和丸
山楂180克 神曲60克 半夏 茯苓各90克 陳皮 連翹 蘿卜子各30克
上藥研末,炊餅丸,如梧桐子大。
消食和胃。主食積停滯,胸脘痞滿,腹脹時(shí)痛,噯腐吞酸,惡食,或嘔吐泄瀉,脈滑,舌苔厚膩或黃。
每服70~80丸,空腹時(shí)用白湯送下。
方中山楂善消油膩肉滯;神曲能消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消面食痰濁之滯;陳皮、半夏、茯苓理氣和胃,燥濕化痰,連翹散結(jié)清熱,共成消食和胃之功。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保和丸
楂肉5錢,姜半夏5錢,黃連5錢,陳皮5錢,神曲3錢,麥芽2錢。
將神曲打糊為丸。
食積、酒積。
每服50-70丸,白湯送下。
《癥因脈治》卷四:保和丸
萊菔子、楂肉、神曲、麥芽、陳皮、甘草。
食積痢。
《傷寒大白》卷二:保和丸
山楂、麥芽、萊菔子、熟半夏、連翹、香附、枳殼。
食滯中焦,生冷抑遏,致發(fā)狂癥。
熱甚,加梔、連;濕郁痞滿,合平胃散、石菖蒲。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保和丸
糖球4兩,陳皮半兩,茯苓半兩,半夏曲半兩,蘿卜子2錢5分,白術(shù)1兩,使君子肉1兩,神曲1兩,麥糵1兩,木香2兩2錢4分,砂仁4兩4錢,黃連4兩5分。
上為細(xì)末,水發(fā)為丸,如蘿卜子大。
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能克化,日久羸瘦。
每服1錢,米飲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一:保和丸
丹砂(研)1錢,蝎梢2-7個(gè),雄黃(研)2錢,蘆薈(研)半錢,熊膽(研)半錢,蛇蛻(燒灰)1錢,瓜蒂2-7枚,蟾酥1皂子大(湯浸),膩粉(研)半錢,龍腦(研)半錢,麝香(研)半錢,牛黃(研)半錢。
上為末,用浸蟾酥并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小兒驚癇,身熱,手足瘈疭,目睛上視,狀如中風(fēng)。
每服用倒流水先化1丸,滴鼻內(nèi),良久嚏訖,即用薄荷水送下1丸。
《幼幼集成》卷六:保和丸
人參(切,焙)3錢,漂白術(shù)3錢,白云苓1錢5分,炙甘草1錢,山楂肉1錢,老麥芽1錢,六神曲1錢。
上為細(xì)末,米糊為極小丸。
痘后一向能食,今不思食,聞食氣即嘔。
每服1-2錢,米飲送下。
《直指小兒附遺》卷四:保和丸
白術(shù)(泔浸,土炒)2兩,蒼術(shù)(泔浸,炒)2兩,厚樸(姜汁制)2兩,陳皮(去白)2兩,甘草(炙)5錢,莪術(shù)(醋炒)1兩,三棱(醋炒)2兩,香附(炒)2兩,砂仁(炒)5錢,益智(炒)6錢,蘿卜子(炒)1兩,山藥8錢,人參(去蘆)5錢,肉果(去油)40個(gè),白豆蔻4錢,檳榔3個(gè),木香5錢,神曲(炒)1兩,麥芽(炒取粉)、山楂2兩,茯苓(去皮)1兩,使君子肉1兩,干荸薺1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
小兒乳食所傷,吐瀉積滯,肚腹疼痛。
方中麥芽用量原缺。
《壽世保元》卷三:保和丸
陳皮3錢,半夏(姜汁炒)3錢,白茯苓(去皮)3錢,連翹3錢,神曲3錢,山楂肉3錢,蘿卜子(炒)3錢,黃連(姜炒)2錢。
上為末,稀米糊為丸,胭脂為衣,如粟米大。
實(shí)熱翻胃。
每服60-70丸,人參煎湯,入竹瀝同下。
《醫(yī)統(tǒng)》卷八十九引《直指小兒》:保和丸
白術(shù)5兩,茯苓3兩,半夏(制)3兩,山楂3兩,神曲(炒)3兩,陳皮2兩,連翹2兩,蘿卜子2兩,蒼術(shù)(制)1兩,枳實(shí)(炒)1兩,香附子(制)1兩,厚樸(制)1兩,黃芩(酒炒)1兩,黃連(酒炒)1兩。
上為細(xì)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消食導(dǎo)滯,健脾和胃。主小兒食滯,脾胃不和,噯氣吞酸,嘔吐泄瀉,胸膈痞悶。
每服50丸,漸加至70-80丸,食后茶湯送下。
忌飲酒及食肉面。
《杏苑》卷四:保和丸
山楂肉6錢,蒼術(shù)(米泔浸)3錢,白術(shù)3錢,半夏(姜制)3錢,黃芩(土炒)3錢,白茯苓3錢,橘紅3錢,蘿卜子2錢,黃連(土炒,去土)4錢,神曲4錢,吳茱萸1錢,連翹1錢。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宿,蒸餅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吞酸嘈雜。
每服60丸,食遠(yuǎn)橘皮湯送下。
《墨寶齋集驗(yàn)方》:保和丸
白術(shù)1斤(蒸),陳皮8兩(洗),厚樸8兩(姜汁炒),山楂肉6兩(飯上蒸),蒼術(shù)半斤(炒),甘草(炙)6兩,谷芽半斤(炒),萊菔子4兩(炒)。
上為末,老粳米煮湯為丸,如綠豆大。
調(diào)理脾胃。主
每服1-2錢,以白湯送下。
《幼科發(fā)揮》卷三:保和丸
陳皮5錢,枳殼(炒)3錢,黃連(姜汁炒)5錢,神曲3錢,山楂肉3錢,麥糵3錢,萊菔子(炒)3錢,檳榔3錢。
上為末,水糊為丸,如麻子大。
小兒濕熱食積所致痢疾。
白湯送下。
《一盤珠》卷三:保和丸
蒼術(shù)、陳皮、白術(shù)、茯苓、半夏、砂仁、香附、神曲、白芍、厚樸、甘草各等分。
食積泄瀉,泄時(shí)腹痛,泄后痛減。
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dāng)作“保和湯”。
《丹溪心法》:保和丸
山楂六兩(180g),半夏、茯苓各三兩(各90g),神曲二兩(60g),陳皮、連翹、萊菔子各一兩(各30g)。
上為末,炊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yuǎn)白湯下。現(xiàn)代用法: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6~9g,溫開水送服。
消食和胃,清熱化濕。
食積內(nèi)停。胸脘痞滿脹痛,噯腐吞酸,厭食嘔吐,或大便稀溏,苔黃厚膩,脈滑。
保和神曲與山楂,陳苓夏翹菔子加,消食和胃化濕結(jié),更可方中用麥芽。
脾虛食滯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