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圣散
《圣濟總錄》卷九十八:獨圣散
黃蜀葵花(炒)30克
上一味,搗為細散。
利尿通淋。主沙淋,石淋。
每服3克,空腹時用米飲調下。
《婦人大全良方》卷一:獨圣散
防風(去叉、蘆)
上為細末。
主婦人血崩不止。
每次6克,酒煮,空腹時用白面清調下,一日二次。
《丹溪心法》卷五:獨圣散
牛蒡僵蠶散((普濟方》卷四○三)、牛蠶散(《醫學入門》卷八)、獨勝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牛蒡子(炒)15克 白僵蠶7.5克
主小兒痘瘡陷入者。
上為末,入紫草3莖煎。連進三服,其痘便出。
《證治準繩·類方》卷五:獨圣散
瓜蒂 郁金各等分
上為細末。
催吐痰濁。主眩暈,胸中有宿痰者。
每服3~6克,齏汁調下,探吐后再服愈風餅子。
《傷科匯纂》卷七:獨圣散
姜制香附子
研末為散。
理氣止痛。主跌打損傷,血凝氣滯,傷處疼痛,嘔吐惡血,或瘀血攻心,不能言語。
每服9~12克。
《瘍醫大全》卷二十八:獨圣散
凈嫩香片10斤。
將桑柴灰濾汁1缸,用汁煮片香一百沸,傾入清水缸內,拔去苦水,俟堅硬方止,復用灰汁約煮10余次,以苦澀之味盡為度,陰干,研成極細末。
大麻風。
每日服7-8錢,茶水或粥調下。
切戒房勞及一切動氣生濕有毒之物。
《痘疹全書》卷上:獨圣散
苦參。
上為細末。
痘疹,喉痹咽痛。
吹喉間。
《醫統》卷八十五:獨圣散
砂仁不拘多少(帶皮同炒,勿令焦黑,去皮取仁)。
上為末。
安胎易產。主妊娠有所傷觸,激動胎元,腹痛下血。
熟酒調服;不飲酒者,米湯調下。
《醫統》卷九:獨圣散
蟬退(凈)5錢。
上為末。
破傷風,5-7日未愈,以至角弓反張,牙關緊急者。
用好酒1盞,煎滾服之。
《醫方集解》:獨圣散
白及。
上為末。
多年咳嗽,肺痿,咯血紅痰。
每服2錢,臨臥糯米湯調下。
此手太陰藥也。人之五臟,惟肺葉壞爛者可以復生。白及苦辛收澀,得秋金之令,能補肺止血,故治肺損紅痰。又能蝕敗疽死肌,為去腐生新之圣藥。
《解圍元藪》卷三:獨圣散
蓖麻子肉2兩(碎者不用),黃連2兩。
鼓槌風,手指攣,瘸足,趾腫爛脫落,腿肘曲折,腫痛難忍。
同貯瓶內,加水浸之,春5、夏3、秋7、冬9日取出,每晨朝東南方,以瓶中水1鐘,吞蓖麻1粒,漸加至4-5粒,若微泄無妨。如手指、足趾節間腫痛,諸病即愈。
戒食動風辛辣毒物。
《普濟方》卷三九○:獨圣散
當歸(近尾)半節。
上為末。
小兒頭痛,心痛,或夜啼。
每服半錢,酒調下,嬰兒夜啼,乳汁調下少許。
《普濟方》卷三四二:獨圣散
小安胎飲
枳殼3兩,縮砂3兩。
令子不落,護胎。主妊娠時氣,身大熱;或妊娠從高墜下,觸動胎氣,腹痛下血;兼治崩漏。
上以熨斗盛,炒,去殼,為末。如胎動,熱酒調下;不飲酒,煎艾鹽湯調服,米飲亦可。仍用罩胎散調服,間服安胎飲。一方去膜炒。
《普濟方》卷二五一:獨圣散
多年壁土(一方用川白土)。
解附子、河豚、烏頭等一切毒藥,并解丹毒。主
熱湯泡,攪之令濁,少頃,乘熱去滓取飲,不醒人事者灌之。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獨圣散
醉芩、生地、川斷、白芍、川芎、艾、牡蠣、伏龍肝、當歸、黃耆、地榆、甘草、陳皮、熟地。
產后勞傷,經血虛損,或分娩時血去不盡,在于腹中臟腑挾于宿冷,冷則血欲行而或阻,惡露淋瀝不絕者。
是方芎、歸、芍、生地、熟地、艾、斷以補血,黃耆、陳皮、甘草以補氣,伏龍肝之溫,牡蠣之澀,地榆、醉芩之涼,以止淋瀝。產后經血虛損而致者,服之有效。若臟腑挾宿冷者,榆、芩二味恐不宜入。
《保命集》卷中:獨圣散
瓜蒂1兩。
上銼,如麻豆大,炒令黃色,為細末。
諸風隔疾,諸癇痰涎,津液涌溢,雜病。
每服3錢,茶1錢,酸齏汁1盞調下。先令病人隔夜不食,服藥不吐,再用熱韮水投之。
風癇病者,加全蝎半錢(微妙);如有蟲者,加狗油5-7點,雄黃末1錢,甚者加芫花末半錢,立吐其蟲出;如濕腫滿者,加赤小豆末1錢。
此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虛實。吐罷可服降火利氣安神定志之劑。
《醫學綱目》卷四引子和方:獨圣散
砒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
吐痰。主
每服1字,以新水調下,斡開牙關灌之。
尋常勿用。
《外科精要》卷下:獨圣散
獨勝散
香附子(姜汁淹1宿,焙干,研碎)。
瘡初作,氣滯血凝。
獨勝散(《外科理例》卷二)。
本方氣味辛散,宜施于形體充實,氣郁血凝者。若血虛氣弱,陰虛發熱者,又當隨癥制宜,不可以例施也。
《金鑒》卷三十:獨圣散
南山楂肉(炒)1兩。
產后心腹絞痛欲死,或血迷心竅,不省人事。
水煎,用童便沙糖和服。
山楂不惟消食健脾,功能破瘀止兒枕痛;更益以沙糖之甘,逐惡而不傷脾;童便之咸,入胞而不涼下。相得相須,功力甚偉。
《蘭室秘藏》卷中:獨圣散
北地蒺藜不拘多少(陰干)。
上為細末。
一切牙痛風疳。
每用刷牙,以熱漿水漱牙;外用粗末,熬漿水刷牙。
《瘍醫大全》卷二十八:獨圣散
川烏(重8錢者)1枚。
上為末。
鼓槌風。
洗浴藥方:防風、馬鞭草、苦參、金銀花、荊芥、遍地香、紫蘇、天花粉、澤蘭,煎湯洗浴,務須四圍周密,不可透風要緊。
避風。
《衛生寶鑒》卷十八:獨圣散
蔓荊子不拘多少。
上為末。
妊娠小便不通。
每服2錢,食前濃煎蔥白湯調下,1日3次。
《衛生寶鑒》卷五:獨圣散
浮小麥不拘多少(文武火炒令焦)。
上為細末。
盜汗及虛汗不止。
每服2錢,米飲湯調下。頻服為佳。
《內經拾遺》卷二:獨圣散
香櫞大者1枚,小者2枚(炭火中燒灰存性)。
上為細末。
寒疝疼痛。
空心酒送下。
《圣濟總錄》卷六:獨圣散
蘇枋木不拘多少。
上為細散。
破傷風。
每服3錢匕,酒調服。
《直指小兒》卷五:獨圣散
獨神散
穿山甲(湯洗凈,炒令焦黃)。
上為末。
疹瘡陷入不發,黑色而氣欲絕。
獨神散(《痘疹金鏡錄》卷下)。
《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引《王氏手集》:獨圣散
赤芍藥。
上為末。
小兒吐血、嗽血,及衄血、下血。
食后藕汁入蜜少許調下;桔梗煎湯調下亦得。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獨圣散
水龍骨(炒干)。
上為末。
臁瘡,婦人裙邊瘡。
麻油調敷。
《蘭室秘藏》卷下:獨圣散
生白礬。
上為細末。
湯泡破,火燒破,瘡毒疼痛。
芝麻油調,掃瘡破處,不拘時候。
《準繩·類方》卷五:獨圣散
瓜蒂、郁金各等分。
上為細末。
眩暈。
每服1-2錢,韭汁調下,用雞翎探吐。后服愈風餅子。
《婦人良方》卷二十:獨圣散
當歸。
上為末。
產后腹痛。
本方方名,《醫學綱目》引作“獨圣湯”。
方出《金匱》卷下,名見《得效》卷六:獨圣散
鹽1升,水3升。
貪食生冷,食多不消,心腹脹痛,煩滿短氣。
上2味,煮令鹽消,分3次服。當吐出食便愈。
方出《證類本草》卷七引《經驗后方》,名見《婦人良方》卷一:獨圣散
獨勝散
防風(去蘆頭,炙赤色)。
上為末。
崩中。肝經有風,血崩。
獨勝散(《朱氏集驗方》卷十)。
《圣濟總錄》卷六十八:獨圣散
晚桑葉(微焙)不拘多少。
上為細散。
吐血。
每服3錢匕,冷臘茶調如膏,入麝香少許,夜臥含化咽津,只1服止。后用補肺藥。
《醫方類聚》卷八十五引《澹寮》:獨圣散
烏梅(燒存性,灰)。
上為末。
諸證下血。大便下血不止,久痢下腸垢,及酒痢。
每服1大錢,空心米飲調下。
《普濟方》卷一六三:獨圣散
必效散
訶子(大者)。
上為末。
定喘。主
每服1錢,糯米飲調下。
《活幼心書》卷下:獨圣散
大北南星(銼開,白者為佳)不拘多少。
上為末。
鵝口證。嬰孩滿口白屑,或如粟谷,糜爛作痛,不能乳食,晝夜煩啼。
1錢或2錢,醋、蜜調涂囟門上,中間留一小指大不涂,及敷男左女右足心。并以立效飲溫蜜水調,點舌上,令其自化尤佳。
《瘍科綱要》卷下:獨圣散
急性子。
上為末。
消堅腫,定酸痛陰寒之癥。主
和入五溫丹中,熱陳酒調敷患處,外用溫煦薄貼蓋之,或調入溫煦薄貼,作厚膏藥貼。
《景岳全書》卷六十三引錢氏方:獨圣散
川山甲(取前足嘴上者,燒存性)。
上為末。
痘瘡倒靨陷伏。小兒瘡皰黑陷,或變紫色。
每服4-5分,以木香湯入少酒服之;紫草湯亦可。
《普濟方》卷一八九引《肘后方》:獨圣散
糯米(微炒黃)。
上為末。
鼻衄不止。
每服2錢,新汲水調下。
《圣濟總錄》卷九十:獨圣散
楓香脂不拘多少。
上為細散。
虛勞咯血、吐血不止。
每服1錢匕,煎人參、糯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普濟方》卷三二九引《仁存方》:獨圣散
良姜。
上為末。
婦人血崩,臍下冷痛。
每服3錢,空心、食前濃煎艾湯調下。
老婦人,加大椒1兩;臍下冷痛,加五靈脂2兩,作丸子服。
《圣濟總錄》卷—一五:獨圣散
靈磁石(有竅子如針眼者)。
上為細散。
汗后耳聾。
每服1錢匕,冷水調下。
《圣濟總錄》卷一四三:獨圣散
黃土(如石者)半兩(燒令紫色,細研為末)。
以膩粉1錢匕,藥末2錢半拌勻。
年深痔疾不愈。
臨臥溫酒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