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劑療法,又稱藥酒療法,指以酒作為溶媒,浸泡中藥材,浸出有效成分而得到澄明液體的制劑。一般作為內服。
酒劑的應用,歷史悠久。遠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用谷物釀酒。隨著釀酒事業的發展,藥品的增多和用藥經驗的豐富,人們又發明了藥酒治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西漢名醫淳于意用三石藥酒治“風蹶胸滿“病;《千金方》記載用藥酒預防疫病,“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
在藥酒中,最簡單的有單味藥酒,如艾葉酒,阿膠酒, 制作方便,很受歡迎;復雜藥酒藥物有二十多味至上百味,功效顯著,如茯苓酒,很受重視。
1.陽虛咳嗽:癥見咳嗽反復發作,喘咳不能平臥,咯痰清稀,心悸,怕冷,小便不利,面唇青紫,苔白潤,脈沉滑。
補肺定喘酒
【組成】蛤蚧1對、白酒800g。
【制法】將蛤蚧去頭、足、鱗,切成小塊,浸于酒中,封蓋。置于陰涼處,經常搖動,1個月后即可飲用。
【功效】補肺益腎,納氣定喘。
【主治】適用于久病體虛的慢性虛勞咳喘,動則氣喘,咳嗽少氣,陽痿,亦治慢性支氣管炎屬腎陽虛者。
【用法】每日飲服2次,每次20mL。
【說明】風寒及實熱性喘咳者忌服。
2.氣虛咳嗽:癥見咳嗽聲低無力,痰稀白量少,氣短乏力,自汗惡冷,舌淡紅,苔薄白,脈弱。
利口鼻酒
【組成】靈芝50g、人參25g、冰糖450g、白酒1500g。
【制法】將上藥洗凈,切蒲片,晾干,與冰糖同裝入紗布袋中,封好袋口,放入酒壇,加入白酒,封口密封浸泡10天后,將布袋取出,攪拌后再靜置2天,取上清液飲服。
【功效】益肺氣,利口鼻,強志壯膽。
【主治】適用于肺虛久咳。
【用法】每日飲服2次,每次20mL。
3.陰虛肺燥:癥見咳嗽無力,痰中偶夾有血,血色淡紅,氣短聲低。神疲倦怠,食少納呆,面色發白,午后潮熱但熱勢不劇,盜汗顴紅,身體消瘦。舌質嫩紅,邊有齒印,苔薄,或有剝苔,脈細弱而數。
清火益肺酒
【組成】西洋參20g、白酒、黃酒各260g。
【制法】將西洋參洗凈,?于表面水分,放入凈瓶中白酒、黃灑,加蓋密封,浸泡15天即可飲用。
【功效】益肺陰,生津液,去虛火。
【主治】適用于久咳咽干口渴,虛熱疲倦等。
【用法】每日飲服2次,每次25mL。
益氣生津酒
【組成】西洋參50g、白酒600g。
【制法】將西洋參加工粗碎,置凈瓶中,入白酒(黃酒亦可)浸泡,加蓋密封,每日振搖2次,半月后便可開取飲用。
【功效】益氣養陰,生津止渴。
【主治】適用于少氣,口下渴,疲乏無力,聲音嘶啞,午后潮熱,肺虛久咳,干咳、咯血等癥。對肺結核、冠心病及高熱后引起的氣陰兩傷也有效。
【用法】每日早晚各飲服1次,每次15g,隨飲隨續添新酒,酒淡為止,參渣可嚼服。
【說明】服藥期間忌食蘿卜。體質虛寒者不宜飲用,腹冷痛,寒性腹瀉者忌用。
4.痰濕蘊肺:癥見干咳,連聲作嗆,尤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咯出。喉癢,唇鼻干燥,咳甚則胸痛,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干,咽干而痛,或鼻塞,頭痛,微寒,身熱。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干而少津;脈浮數或小數。
散寒理氣酒
【組成】陳皮20g、干蘇葉15g、白酒200g。
【制法】將上藥放入鍋中,倒入白酒,用文火煮至150g,去渣待用。
【功效】散寒燥濕,理氣化痰。
【說明】適用于胸腹脹滿,痰濕滯塞,氣逆咳喘等癥。
【用法】每日溫飲2次,每次25mL。
注意
1.藥酒一般以溫服為好,劑量可根據藥物的性質及各人飲酒的習慣來決定,一般每次服用10~30mL,每日早、晚飲用。
2.有些滋補性藥酒,也可以在就餐時服用。
3.用藥酒治病,病愈后一般不官繼續服用;用以補虛,則需較長時間飲服,才能奏效,不能痛飲以求速效。
4.妊娠期、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藥酒;在行經期,如果月經正常,也不宜服用活血功效強的藥酒。
5.年老體弱者,在服用藥酒時可適當減量,青壯年用量可相對多一些。兒童因生長發育尚未成熟,一般不宜服用。
6.肝炎、肝硬化、消化系統潰瘍、浸潤性或空洞性肺結核、癲癇、心臟功能不全、慢性腎功能不全等患者,均不適宜服用藥酒,以免加重病情。酒精過敏的人及皮膚病患者要禁用或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