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六君子湯
《醫宗金鑒》卷五十五: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 白術 炮姜 陳皮 半夏(制)茯苓 炙甘草 升麻(蜜炙)柴胡(酣炒)肉桂
補脾益氣,升陽和胃。治小兒肝木乘脾,食少氣弱,陽氣不營于四末,以致產生五硬,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疼痛,連及膈間,手心、足心冰涼而硬者。
水煎服。
《濟陽綱目》卷三十九: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蘇子、大腹皮、木香、草果、厚樸、枳實。
因怒傷肝乘肺,傳大腸者,腹鳴,氣走有聲,二便或閉或溏。
加生姜3片,水煎服。
《古今醫鑒》卷五:加味六君子湯
六君子湯加炮干姜、白豆蔻、黃連、制吳茱萸。
脾胃大虛,以致膈噎不食。
《壽世保元》卷二: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1錢,白術(去蘆)1錢5分,陳皮8分,白茯苓(去皮)1錢,半夏(姜制)8分,干葛7分,山楂肉1錢,甘草(炙)5分,砂仁5分。
上銼1劑。
中氣虛而胃弱,不愛食,及食不生肉,不長力,或常微熱怯冷,神疲倦怠,或帶痰嗽。
加生姜,水煎服。
《濟陽綱目》卷九十一: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陳皮、半夏、黃柏、知母、滑石、石葦、琥珀。
上銼。
苦病淋而莖中痛甚,不可忍者。
水煎服。
《醫統》卷五十三引丹溪方: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1錢,白術1錢,茯苓1錢,甘草5分,陳皮錢半,半夏錢半,荊芥穗5分。
氣虛痰盛,風邪眩運不休者。
以水2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1盞,去滓,入竹瀝2匙溫服。
《普濟方》卷二○七引《德生堂方》: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1兩,白術1兩,白茯苓1兩,甘草1兩,黃耆1兩,山藥1兩,砂仁1兩,厚樸7錢半,肉豆蔻(面炒研)7錢半。
上為末。
一切脾胃虛熱泄瀉之癥;傷寒病后,米谷不化,腸中虛滑,發渴微痛,久不愈者;及小兒脾疳、泄痢。
每服2錢,飲水調服,不拘時候;如熱,煎麥門冬水調服。
《濟陽綱目》卷三十六: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干姜、白豆蔻、黃連(姜汁炒)、吳茱萸(制)。
上銼。
翻胃,氣虛有寒。
加生姜,水煎服。
《濟陽綱目》卷十四: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沉香、厚樸、紫蘇子、吳茱萸。
上銼。
胃有濁氣,膈有宿痰,不因飲食時常虛噯。
水煎服。
《法律》卷三: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1錢,白術1錢,茯苓1錢,甘草1錢,陳橘皮1錢,半夏1錢,竹瀝半小盞,麥冬3錢。
四肢不舉,屬于脾土虛衰者。
用水2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6分,溫服。
口渴,去半夏,加葳蕤、石膏;虛甚不熱者,加附子。
《濟陰綱目》卷十三: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1錢,白術1錢,茯苓1錢,陳皮(去白)1錢,半夏(湯泡7次)1錢,厚樸(姜制)1錢,甘草(炙)減半。
上銼。
飲食停滯于脾,以致腹脹嘔吐。
加生姜3片,水煎服。
《萬氏女科》卷一:加味六君子湯
陳皮1錢,半夏1錢,蒼術(米汁水浸)1錢,人參1錢,白術1錢5分,白茯苓1錢2分,炙草7分,升麻5分,柴胡5分。
白帶,年久不止者。白帶屬濕痰而兼虛者。
原書治上證,兼眼蒼莎導痰丸。
《瘍醫大全》卷三十六引《集驗方》: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1錢5分,白術1錢5分,白茯苓1錢5分,半夏1錢5分,天麻(火煨)1錢,陳皮1錢,僵蠶(酒炒,去絲)2錢,當歸2錢,附子(滾湯泡去皮臍)6分,川芎8分,甘草3分。
下頦脫落。
加燈心40根,生姜3片,水煎服。
《壽世保元》卷三: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1錢,白術(去蘆)1錢,白茯苓(去皮)1錢,黃耆1錢,懷山藥2錢,砂仁(研)1錢,甘草5分。
上銼1劑。
脾疳、泄瀉、痢疾,屬氣虛者。
加大棗3枚,水煎,空心服。
如腹痛,加炒黑干姜、木香各5分,烏梅1個。
《金鑒》卷五十五: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白術、炮姜、陳皮、半夏(制)、茯苓、炙甘草、升麻(蜜炙)、柴胡(醋炒)、肉桂。
小兒陽氣不營四末,致成五硬,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疼痛,連胸膈間,手心、足心冰涼而硬,見有肝木乘脾,食少氣弱者。
水煎服。
《醫便》卷四:加味六君子湯
半夏(湯泡7次,曬干切片,再以生姜自然汁拌)1錢5分,白茯苓(去皮)1錢5分,陳皮1錢,人參8分,白術(炒)6分,砂仁(炒)6分,甘草2分。
妊娠2-3月,時作嘔吐惡心。
加生姜3片,水煎,食遠溫服。
《準繩·雜病》卷二:加味六君子湯
白術3錢,人參1錢半,黃耆1錢半,白茯苓2錢,陳皮1錢,半夏曲1錢,芍藥1錢,木瓜1錢,炙甘草5分,大腹皮5分。
病后脾虛浮腫。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瘍科選粹》卷五: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甘草、川芎、當歸、黃耆。
臀疽因脾虛不能消散,不潰不斂。
《萬氏女科》卷二:加味六君子湯
六君加枳實(炒)5分,神曲(炒)5分,砂仁(炒)5分。
孕婦傷食,腹滿吞酸,惡心不喜食者。
生姜為引,水煎,食后服。
《萬氏女科》卷三:加味六君子湯
六君加枳實(麩炒)5分,山楂5分,姜黃3分。
產后傷食,嘔吐腹脹。
生姜3片為引,水煎服。
《醫徹》卷四: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1錢,白術1錢(土炒),肉桂1錢,牛膝1錢半,茯苓1錢,炙甘草3分,半夏1錢,廣皮1錢,益母草2錢。
產后中氣大虛,惡露不下。
加砂仁末7分,生姜1片,水煎服。
《增訂胎產心法》卷二: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隨宜,白術1錢或1錢5分(土炒),茯苓1錢,陳皮8分,制半夏1錢,炙草5分。
妊娠脾虛內傷泄瀉。
生姜為引,水煎服。
米食所傷,加谷芽;面食所傷,加麥芽;肉食所傷,加山楂;如肝木侮土,兼食熱作嘔,加柴胡。生姜;若兼嘔吐腹痛,手足逆冷,乃寒水侮土,加姜、桂;若泄瀉黃色,加木香、煨肉果;若作嘔不食,腹痛惡寒,乃脾土虛寒,加術、香、姜、桂;命門火衰,加益智仁。
《增訂胎產心法》卷五:加味六君子湯
人參1錢,茯苓1錢,半夏(制)1錢,白術2錢(土炒),陳皮8分,炙草8分,肉果1枚(面煨熟去面),木香3-4分(一方有炙于姜4分)。
產后瀉久,胃氣虛弱,完谷不化。
水煎服。
《性病》:加味六君子湯
炙黨參2錢,甘草2錢,半夏2錢,阿膠珠(蛤粉炒)2錢,制白術2錢,茯苓2錢,陳皮2錢,黑姜2錢,蘄艾葉2錢。
經多色淡。
水煎,溫服。
《東醫寶鑒·雜病篇》卷四引《回春》:加味六君子湯
香附子1錢半,白術1錢,白茯苓1錢,陳皮1錢,半夏1錢,人參7分,木香5分,縮砂5分,甘草3分。
上銼,作1貼。
食厥。飲食過度,或作氣惱,卒然暈倒,口噤不能言,目不識人,四肢不舉。
加生姜3片,大棗2個,紫蘇葉7片,同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