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應散
《普濟方》卷三八一:立應散
紅棗30枚 信少許
上將紅棗去核,納信末少許裹定,燒存性,放冷,為細末。
治小兒走馬牙疳,諸藥不效者。
每用少許,干摻牙疳瘡上。
《玉機微義》卷十五:立應散
寒水石45克(煅)花蕊石 龍骨 黃丹 沒藥各15克 黃藥子22克
上為細末。
治金瘡血出不止,諸瘡久不生肌。
如一切金刃刀傷者,用藥敷上,絹帛扎之,不致化膿。有膿水者,干摻,生肌定痛。
《濟陰綱目》卷二:立應散
香附90克(一半生,一半炒)棕皮30克(燒存性)
上為細末。
治婦人血崩,腸風下血。
每服15克,酒與童便各75毫升,煎至100毫升,溫服,不拘時。如治腸風,不用童便。
《百一》卷八,名見《醫方類聚》卷九十二引《濟生續方》:立應散
玄胡索不拘多少(新瓦上炒微黃,不可焦)。
上為細末。
婦人血刺心痛。
每服3錢,酒1盞,煎至7分服。不能飲者,以陳米飲調下,不拘時候;以酒調亦得。
《百一》卷八:立應散
高良姜1分,五靈脂半兩。
上為細末。
急心痛。
每用1錢半,以醋1茶腳調勻,用百沸湯投半盞,連滓急服。
方出《證類本草》卷十九引《日華子本草》,名見《楊氏家藏方》卷二十:立應散
鵝糞。
諸毒蛇蟲咬傷。
外敷。
《圣濟總錄》卷九十五:立應散
井泉石半兩,車前子半兩,滑石半兩,葶藶(紙上炒)1分,海金沙1錢。
上為散。
膀胱熱結,小便不通。
每服1錢匕,食前新汲水調下。未通再服。
《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張渙方:立應散
石榴花(取末,焙干)半兩,干葛根(為末)半兩,蒲黃(研)半兩。
上為細末。
小兒傷寒,血熱妄行,鼻衄不止。
每服半錢,取生地黃汁調下。
《楊氏家藏方》卷十一:立應散
楊梅根皮(厚者,去粗皮)1兩,川芎3錢,麝香少許(別研)。
上為細末,研勻。
風蟲牙疼。
每用1字,先含溫水1口,次用藥于兩鼻內搐之。涎出痛止為效。
《楊氏家藏方》卷十二:立應散
麝香半錢(別研),乳香半錢(別研),黃柏末1錢,黃丹1錢(瓦上飛過,別研),白礬半兩(瓦上飛過,別研),地龍糞1兩(瓦上焙干,別研)。
上為末。
下疳瘡。
溫水洗瘡口,用綿挹干,用藥摻患處,日3次。
《醫略六書》卷二十六:立應散
棕灰3兩,香附3兩(醋炒)。
上為散。
血崩,脈弦澀者。
每服3錢,米飲下。
多怒多郁之人,肝氣逆而不能攝血,故血不歸經,崩下不止焉。香附調肝解郁,能行血中之氣以調經脈;棕灰澀血固下,能止妄行之血以定血崩。為散,米飲調下,務使胃氣調和,則肝郁自解,而天癸如度,血不妄行,何有崩下之患哉。
《魏氏家藏方》卷九:立應散
草烏頭1個(揀光凈極大者,去皮臍,生用),香白芷1兩。
上為細末。
齒痛。
每日2次,擦。如有熱涎吐之,少時用溫水漱。
《魏氏家藏方》卷九:立應散
大硼砂半銖。
上為細末。
咽喉腫痛,語聲不出者。
用筆管吹入喉中。
《元戎》:立應散
麝香少許,蝎梢2錢,金頭蜈蚣(分開曬干)。
上為細末。
急慢驚風。
鼻內搐,隨左右用之。
《普濟方》卷三九五:立應散
鹽2兩,生姜1兩。
上同炒令轉色。
小兒干霍亂,不吐不瀉,腹脹如鼓,心胸痰壅。
3歲半錢,童便半盞,煎3分,去滓溫服。
《玉機微義》卷十五引郭氏方:立應散
寒水石1兩半(煅),花蕊石半兩,龍骨半兩,黃丹半兩,沒藥半兩,黃藥子7錢半(一方加白及乳香輕粉)。
上為細末。
生肌定疼。主金瘡血出不止,并諸瘡久不生肌。
如一切金刃刀鐮傷者,用藥敷上,絹帛扎之,不作膿;血瘡、膿水,干貼。
《準繩·類方》卷七:立應散
橡斗子1個,甘草3錢。
上為細末。
冷淚。
每服2錢,熟水調下。
《外科啟玄》卷十二:立應散
花斑蝥28個(同糯米炒黃,去米及頭足),僵蠶(炙)4錢,黑丑(炒,頭末)4錢。
上為末。
瘰疬。
每服1錢,五更初用好酒調服之,待惡物從小便中出,如未盡出,次早再1服,必毒盡為妙;次用白糯米稀粥補之;后次再燈心湯調琥珀末1錢送下。以滌小便內惡毒,除根永不再發。
《普濟方》卷七十八引《衛生家寶》:立應散
鵝不食草(凈洗)、香白芷(洗)、當歸(去蘆頭,洗)、雄黃(別研)、川附子(炮)各等分,躑躅花減半。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和勻。
內外障翳,昏澀多淚,及暴赤眼,一切目疾。
含水搐鼻內,日3次,食后少空用。去盡濁涕眼淚為度。
《百一》卷十六引朱保義方:立應散
連翹半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赤芍藥半兩,川當歸半兩,滑石半兩,地膽半兩(去翅足頭,以糯米1合同炒赤黃色,去米),白牽牛1分,土蜂窠1分(蜜水洗,飯上蒸),川烏尖21個(生用)。
上為細末。
瘰疬久不愈者,發瘭。
方中白牽牛用量原缺。《直指》有川芎。
有孕不得服,或素來氣血虛弱者亦不可服,大忌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