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石膏湯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竹葉石膏湯
石膏(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錢) 人參(去蘆.二錢) 炙甘草(半錢) 半夏(湯洗七次.一錢半)
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青竹葉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竹葉石膏湯
淡竹葉(三十片) 石膏(三錢) 麥門冬(三錢)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半) 甘草(一錢半)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嘔而渴。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竹葉石膏湯
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各二兩。石膏一斤,半夏(湯洗七次)二兩,半麥門冬(去心)五兩半。
上為粗末,入半夏令勻。
治傷寒時氣,表里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并宜服之。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亦不痛,脈不緊數,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藥。
每服三錢,水兩盞,入青竹葉、生姜各五、六片,煎至一盞半,濾去滓,入粳米百馀粒再煎,米熟去米,溫服,不計時候。
《傷寒論》:竹葉石膏湯
竹葉湯(《外臺秘要》卷三引《張文仲方》)、人參竹葉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
竹葉15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洗)麥門冬15克(去心)人參6克 甘草6克(炙)粳米15克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治熱病之后,余熱未清,氣陰兩傷,虛羸少氣,嘔逆煩渴,或虛煩不得眠,舌紅少苔,脈虛而數;以及暑熱所傷,發熱多汗,煩渴喜飲,舌紅干,脈虛數。現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發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糖尿病、小兒夏季熱、中暑等病后期余熱不清,耗傷氣陰者。
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分二次溫服。
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為君;人參、麥冬益氣養陰為臣;半夏降逆止嘔為佐;甘草、粳米調養胃氣為使。諸藥合用,使熱祛煩除,氣復津生,胃氣調和,諸證自愈。
《證治準繩·瘍醫》卷二:竹葉石膏湯
淡竹葉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炙)
治癰疽腫痛,胃火內盛,口渴喜飲。
加生姜少許,水煎服。
《誠書》卷六:竹葉石膏湯
淡竹葉7片 軟石膏9克 大黃(煨)4.5克 陳皮3克 藿香葉6克
治繭唇。
加生姜,水煎服。
《幼科直言》卷五:竹葉石膏湯
煅石膏 連翹 黃芩 花粉 甘草梢 薄荷 柴胡
治肺熱,鼻流紫血者。
加竹葉5片為引,水煎服。
《痧疹輯要》卷二:竹葉石膏湯
竹葉3片 紅花0.9克 生地6克 煅石膏9克 花粉2.4克 陳皮1.5克 甘草1.5克 黃連1.5克(微炒)僵蠶5條 連翹1.8克 玄參3克 牛蒡子1.8克 桑皮3克
清熱宣肺,解肌透疹。治痧疹見形二三日,色紅,煩躁,出不透快。
水煎服。
漢·《傷寒論》: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9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3克)、人參三兩(15克)、甘草二兩(10克)、粳米半升、麥門冬一升。
水煎至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熱病之后,余熱未清,氣陰兩傷,口干唇燥,泛惡納杲,舌質光紅,少苔,脈細數;或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舌質紅絳而干,口渴,嘔惡;或消渴病,胃火熾盛,消谷善饑;或暑熱煩渴,氣液受傷。
本方由白虎湯與麥門冬湯加減而成,方用竹葉、石膏散余熱;人參、甘草、麥門冬、粳米益肺安胃,補虛生津;半夏豁痰止嘔,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主要用于治療熱病之后,邪熱未清,氣液已傷之證。臨床應用以身熱煩渴、疲乏無力,或見泛惡、舌紅干、脈虛數為辨證要點。凡熱病正盛邪實,大熱未衰,氣陰未傷者,不宜使用。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心肌炎、急性熱病恢復期、無名低熱、癌性發熱、流行性出血熱、小兒夏季熱等多種疾病辨證屬于“余熱未盡,氣陰兩傷,胃失和降”者,同時在預防放射性食管炎方面效果理想。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甘草臨,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熱益氣養陰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