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鞠丸
《中國藥典》:越鞠丸
香附(醋制)200g 川芎200g 梔子(炒)200g 蒼術(炒)200g 六神曲(炒)200g
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氣香,味微澀、苦。
上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理氣解郁,寬中除滿。用于胸脘痞悶,腹中脹滿,飲食停滯,噯氣吞酸。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密閉,防潮。
《丹溪心法》卷三:越鞠丸
芎術丸(《丹溪心法》卷三)。
蒼術 香附 撫芎 神曲 梔子各等分
上藥為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行氣解郁。治氣、血、痰、火、濕、食等郁,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吞酸嘔吐,飲食不化。
每服6~9克,溫水送下。亦常用作湯劑,水煎服。
方中香附行氣解郁,以治氣郁;川芎活血行氣,以治血郁;蒼術燥濕健脾,以治濕郁;梔子清熱除煩,以治火郁;神曲消食和中,以治食郁。此方雖無治痰郁之品,然痰郁多由脾濕引起,并與氣、火、食郁有關,所以方中不另設治痰藥,亦治病求本之意。
《丹溪心法》:越鞠丸
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本方又名“芎術丸”。
香附、川芎、蒼術、神曲、梔子各等分(各6克)。
共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原書未著用法用量),可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溫開水送下。現代用法:水丸,每服6~9克,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煎服,各藥劑量按比例酌減至湯劑常用量。
行氣解郁。
六郁證,癥見胸膈痞悶,脘腹脹痛,暖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舌質淡,苔白或白膩,脈弦細而滑。
本方為治六郁證的代表方,以胸膈痞悶,脅腹脹痛,飲食不消為辨證要點。人以氣為本,氣和則病無由生,若喜怒無常,憂思過度,或飲食失節,寒溫不適等,均可引起氣機郁滯。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則胸膈痞悶脹痛;氣郁日久勢必及血,而致血郁,則脅腹刺痛而有定處;郁久化火,則病火郁,則吞酸嘈雜;肝郁乘脾,運化失司,脾不勝濕則濕郁;濕聚生痰則痰郁,暖氣嘔惡;水谷不運,則飲食不消為食郁。氣、血、火郁責之于肝,濕、痰、食郁責之于脾,由此可見,六郁之病主要在肝脾郁滯,尤以氣郁為主。其治法,重在行氣解郁,使氣行則血行,氣順則火、濕、痰、食諸郁皆消。方中香附行氣舒肝開郁,以治氣郁,為君藥。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既助君藥行氣開郁,又可活血祛瘀,以治血郁;蒼術燥濕健脾,以治濕郁;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郁;梔子清熱瀉火,以治火郁,共為臣佐藥。本方五藥,理氣為先,統治六郁證。使用注意本方所治諸郁均屬實證,凡郁證屬虛者,不宜單獨使用。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脂肪肝、高脂血癥、慢性咽炎、冠心病心絞痛、乳腺增生癥、神經性頭痛、焦慮抑郁障礙等屬氣、血、濕、痰、火、食等郁滯為患者。
實驗研究表明越鞫丸對慢性應激大鼠抑郁模型有明顯的抗抑郁作用,其抗抑郁作用可能與增加海馬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表達有關。
越鞠丸治六郁侵,氣血痰火食濕因,香附芎蒼六曲梔,行氣解郁除病根。
越鞠丸主治氣、血、火、濕、痰、食六郁之證,方中只用五味藥,未用治痰藥,為何能治痰郁?因痰郁是由氣郁濕聚成痰,或食滯痰生,或火郁煉液生痰而成,而方中五藥能使氣行、濕化、食消、火清,今五郁得解,則痰郁亦隨之而消,故方中不再另配化痰藥,此即治病求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