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室介紹
創傷骨科成立于1957年,是北京積水潭醫院建立最早的骨科臨床科室之一。創傷專業組建立后,逐步建立創傷專業、急診與病房工作的醫療、護理常規,并承擔北京市乃至國內重大搶救任務。2010年10月,列為國家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
創傷骨科在新街口院區、回龍觀院區及新龍澤院區均設有病房,共有病床191張。擁有醫生人數63人,護士人數70人,正主任醫師18人,副主任醫師26人,博士31人,碩士14人;平均年門、急診量超過10萬人次,平均年手術量超過1萬人次。作為全國知名的創傷骨科中心,每年接待數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翻修以及并發癥處理的患者。
其中,新龍澤院區設有病床50張,醫生13人,其中正高4人,副高4人,主治1人,住院醫師1人,護士17人,以診治四肢骨關節創傷為主要臨床任務和研究方向,擁有骨盆髖臼、肘關節、肩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足踝、骨質疏松、老年骨折、機器人導航、骨感染不愈合、外固定架、ERAS加速康復外科、區域急救救治、創傷康復等十多個國際水平學術專業組。各個專業組在國內均處于領先地位或領導地位。
(二)科室優勢/特色:
創傷骨科以診治四肢骨關節創傷為主要臨床任務和研究方向,擁有骨盆髖臼、肘關節、肩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足踝、骨質疏松、老年骨折、機器人導航、骨感染不愈合、外固定架、ERAS加速康復外科、區域急救救治、創傷康復等十多個國際水平學術專業組。各個專業組均做出了大量相關的臨床及科研工作,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或領導地位。作為北京市創傷燒傷急救中心的重要組成科室,擔負著北京乃至中國北方地區重要的多發、嚴重創傷搶救任務,還隨時派出人員配合國家在各地的重要應急救治任務。作為全國知名的創傷骨科中心,每年要接待數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翻修以及并發癥處理等患者,并診治。80 年代后期,創傷骨科在國內首先引進AO內固定理論與技術,從1989年開始每年舉辦AO學習班,為全國創傷骨科事業的發展培養學科骨干。近10余年來,每年還舉辦多個專業的學習班,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吳新寶教授擔任國際骨科內固定學會(AO\ASIF)中國區主席、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常委、中國醫促會加速康復外科學會創傷骨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骨科康復專家委員會創傷康復組組長;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骨與關節分會創傷骨科學組主任委員等職務。王滿宜教授2014年被評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5年3月,接任AO創傷亞太區主席。
在科研方面,創傷骨科獲國家863、“十二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首發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項目、北京市科技進步、科技新星等多項資助。“骨科框架導航技術的臨床應用”獲國家科技部863計劃課題組長單位。參與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骨創傷智能微創化手術技術裝備研制與應用示范”。“不穩定骨盆骨折移位的影像學測量與診斷” 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等一系列科研項目。近年來肘關節損傷的系統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獲得北京醫學科技獎、華夏醫學科技獎及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等。同時在臨床大量應用及推廣,獲益患者達萬人以上。
2002年創傷骨科率先在國內開展骨科框架導航技術的科學研究,作為聯合團隊的重要成員,提出了計算機輔助脊柱外科微創手術(CAMISS)的理念,創建了以影像導航和機器人技術為核心的智能骨科手術體系。該系統擁有完全自主產權,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產品,誤差不到1毫米,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近年來進一步開展復位機器人的研究以及導航和機器人在全身其他部位骨折應用研究及開發,如骨盆、肘關節、足踝等,獲得多項國家級的基金資助,多個項目已有階段性成果或突破。歷年來,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24項,廳局級科技獎10余項。
近年來,創傷骨科開展老年髖部骨折的研究,創立了一種獨特且實用的共管模式,多科室合作,大大縮短了患者術前等待時間、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很大程度提高了治療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國內率先將ERAS(加速康復外科)應用于創傷骨科,并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獲得首發重點項目及創新項目資助,建立了全國大數據中心,陸續發表了數個臨床共識。在創傷急救方面也加強了科研和人才培養,承擔著首發重點項目“區域性嚴重創傷救治體系的建設研究”,科室有5人參加國際高級創傷生命支持(ATLS)的培訓并獲得美國外科醫學院的資質認證。另外,緊密聯系學科發展方向及臨床需求,開展了創傷智能微創化手術、骨折的術后康復、肢體重建、感染、骨質疏松、足踝,以及護理等多個方面的研究。